科学解读:“掩耳盗铃”为什么没有成功?

2014-06-04 14:55:59   来源:网络资源   点击:



  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是: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钟铃。这个成语出自战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自知》。

  春秋末期,晋国统治集团内部经常发生争夺权势、相互兼并的战争。有一年,赵简子(赵国国君的的先人)带兵消灭了卿大夫范吉射,灭了范氏全家,范家从此门庭冷落。有个小偷想,“范家一定有不少值钱的东西。”这人就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音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附近的居民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在我国古代,钟和铃都是乐器,所以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渊听到这件事后,觉得很可笑,就说了句:“此可谓掩耳盗铃也”。此后,这个掩耳盗钟的故事,就被人们引申出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了。

  “掩耳盗铃”的这种行为是可耻的、也是可笑的、自欺欺人的不法行为,应该受到人们的嘲笑和唾弃。我们也不妨从物理学的角度探究一下“掩耳盗铃”为什么没有成功的道理?

  大家知道,人听到声音需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声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即要想听到声音,首先要有物体在振动,而且这个物体的振动频率应该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否者人也是听不见声音的;其次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人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一般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事实上,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再就是要有听觉正常的耳朵,如果是耳朵的某一器官损坏或者听觉神经产生问题,则也会听不到声音。

  当声音产生后,人要想控制声音,就必须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控制,也就是说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控制或者减弱声音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控制或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控制或减弱;三是在人耳处控制或减弱。

  刚开始,这个小偷敲了一下钟,发出钟声后,小偷“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他这是想在声源处减弱声音,当他把钟抱住的时候,钟面的振动就会越来越困难,振动也会慢慢停下来,这种方法应该产生效果,但是产生效果太慢,因为钟太大,要使它迅速停止振动不容易,况且,声音产生后还要继续向外传播,并不是一按住就没有声音了。

  当他“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时,他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声音,当用手捂住耳朵时,耳朵里的鼓膜在手的外力作用下就难以振动,因此难以产生听觉,他的这种方法也是有效的。也就是说,他在自己的人耳处较好得控制了声音。

  但是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自己耳朵处减弱声音,而没有在别人的耳朵处进行控制,即他既没有在声源处减弱声音、也没有阻断声音的传播,也没有在别人的耳朵处进行控制,因此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钟声,显然是要失败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欺欺人的做法。

  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学科学、用科学,且莫不要做“掩耳盗铃”的事情啊!

上一篇:科技生活:煮面条的学问
下一篇:物态变化吸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