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

2014-05-09 16:03:21   来源:小熊教育网   点击:

  【原文】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①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②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③舸(gě):泛指船:此指大船。

  ④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⑤沉浮:比喻事物盛衰、消长。

  ⑥遒(qiú):强劲有力。

  ⑦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平凡,不寻常。稠:多。

  ⑧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⑨击水:这里指游泳。

  ⑩浅底:清澈的水底。
 

  【赏析】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特别是本诗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急流勇进。

上一篇:毛泽东七绝·五云山》赏析
下一篇:李元膺《洞仙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