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无处不在,创新应该融入你们的思维”,近日,备受上海大学学子追捧的”大国方略”选修课迎来一位”外援”授课专家——校长罗宏杰,他以自身亲身实践,与现场近200名年轻学子漫谈科创中国。 2014年11月,上海大学首开“大国方略”通识选修课,一经推出,上座率节节攀高,不仅走红校园,受到学生热捧,更引发社会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这门课呈现的其实是当下青年学子们最关心的国事,为他们呈现课程的教师团队,则集合了上海大学数十位专业不同,但“最会讲课的老师”。 “离开讲台20年了,其实我以前也是一线教师,因为要与上大最会讲课的两位顾老师(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俊)还有法学院副院长许春明老师同台授课,我吓得昨晚都没睡”,罗宏杰甫一开口,便引来阵阵笑声。 除了是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罗宏杰的学术身份也挺多: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罗宏杰说他一开始是研究陶瓷的,研究内容包括智能节能窗和功能基因合成等,自然经历过艰难的创新历程。“创新是无处不在的”,在科技创新领域有所斩获的他自然有话要说。 “现在的科技管理体制都是在条块分割下,搞开发和市场需求距离甚远”,这位校长为学生们举了个例子,几个科研团队或科研工作者都做节能创新,都从零做起,但互相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科研领域的小农经济”。 罗宏杰指出,如今的科技创新,要跳出这种小农经济的思维,整合全研究链,形成完备的创新链,“当然形成团队的时候,要明确创新个体的角色和个体责任”。 “原来校长时隔20年肯重返讲台,并坐足3个小时,是因为你的想法与‘大国方略’课程不谋而合,我们就是整合各位明星老师为学生上同一门课,并一直保持与时俱进”,听及此,顾俊适时为“大国方略”课程打起了广告,也再度引发大家会心一笑。 罗宏杰也笑了,他说,如今的创新,不仅要团队创新,创新模式也发生变化,势必是多学科的融合和思想“头脑风暴”,“用市场机制让不同创新单元按某一个需求整合在一起”。 眼下,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要求上海既吸收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尊重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普遍规律,也要符合国家和上海的实际。 同样自外地来沪“创业”的罗宏杰感受到的上海创新实际和氛围是怎样的?“上海的契约精神非常好,值得学习,但我注意到,上海的家长和孩子选专业时都喜欢金融、管理,喜欢做白领、做高管,创新的意识还不强”,罗宏杰希望年轻人为了创新,能再多一点冒险精神和敢为人先的精神。(记者许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