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2016-08-20 11:04:08   来源:教育现象学   点击:


  爱的教育:独立、生产、情趣

  文|刘良华(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教授)

  刘教授:您好!

  10号下午听了您的讲座,我们很兴奋。感激您。我们在路上,在饭桌上都在议论您的名言。哈!

  您的讲座结束后,您让我们现场提问题,现场回答。还有很多人想提问,您没有给机会。

  有一个老师提到您提到的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是否可以应用到家庭生活、夫妻关系中,您好象没有直接回答。我也想提这个问题。能不能请您再解释?

  谢谢!
  M

  2011年4月11日
 

  M老师您好!

  感谢您的来信。我记得我当时直接回答了那位老师的提问,但我还是愿意补充说明。我不是“爱情、婚姻与家庭”的专家,只能提出我个人的思考。

  我那天讲课时提示,学知识并不难,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见得意味着他有智慧。

  世界上最高级的智慧(这里的智慧包括人格魅力),只有两个:一是管理智慧。管理别人与被他人管理,这需要大智慧。二是爱的智慧。爱别人与被别人爱,这需要大智慧。

  康德也提示过两种智慧,他认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两个:一是管理,这需要管理智慧。二是教育,这需要教育智慧。

  我把康德的“教育智慧”换成“爱的智慧”。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最好的爱,就是教育。

  把“教育”理解为“爱”并不是我的发明。家庭教育就是最典型的爱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爱就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爱和母爱(含祖父母对孙子的爱)以及子女对父母的爱。家庭教育是最典型的爱的教育。

  把爱理解为教育并不是贬低爱。爱一个人,就是影响一个人。所谓影响,就是教育。如果爱人之间从来没有相互影响,相互“教育”,就没有爱。《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甚至说:爱就是驯养。相互爱,就是相互驯养。
  问题是,爱人之间如何相互教育?爱人之间如何相互驯养?什么是“爱的智慧”、“爱的教育”?

  我的建议是:让自己独立(独立地劳动);让自己有生产性(创造性的劳动);让自己有情趣(有趣的劳动)。爱的生活就是不断询问自己:我独立吗?我能干吗?我有趣吗?

  第一,爱就是彼此独立,独立地做事(劳动)。

  爱需要相互帮助、相互欣赏。但是,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的前提恰恰是彼此独立。如果妻子不独立,丈夫会觉得她很麻烦,不仅觉得很烦,而且觉得很多余。这样的“不独立”会把所有美好的爱全部破坏掉。同样,如果丈夫不独立,总是依赖妻子,妻子也会觉得丈夫无能。

  不仅夫妻之间要独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更要彼此独立。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独立”,发现自己的孩子总是离不开父母,那么,父母本人就需要反省。很多孩子不独立,主要的原因恰恰是因为父母不独立。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倒可能恰恰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如果父母总是想和孩子在一起,如果父母总是想牵着孩子的手,如果父母一眼看不见自己的孩子就觉得失落,如果母亲整天都盯着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习惯于被父母陪着、被父母牵着、被父母盯着。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就建立不起来。

  作为女人,如果你发现你的丈夫不怎么爱你,你最好不要去整天找他聊天、找他谈话、要求他陪你。相反,你需要赶紧做出一个决定:从现在开始,你要“离开”他。

  “离开”并不是去“出差”、去“旅游”、去“回娘家”。“离开”就是不要勉强地让他陪你散步,让他倾听你说话。“离开”的意思是:你需要找一个事做。要做事,不要做人。你一直想讨好对方,甚至为他化装,“女为悦己者容”,这都是“做人”、做样子。做人、做样子,会把人做得没尊严。不要做人,要去做事。在做事中显示你的能力和情趣。你就会被他人喜欢、被他人爱慕、被他人爱恋。

  不要指望任何他人对你好。你一心想靠他们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都靠不住。自己的父母靠不住,自己的子女也靠不住,自己的丈夫更靠不住。为什么丈夫靠不住?因为,他当初找你的时候,是希望寻找一个爱人。当他发现找回来的不是爱人,而是一个精神残疾人时,他就觉得没找对人。总想依靠、依附他人的人,都是精神残疾人。如果你把爱人做成了靠山,他就不可靠(当然也有人喜欢被他人依靠,那是自卑的人。自卑的人最喜欢被他人依靠,他会从被依靠中找到成就感、尊严感)。相反,如果你不靠他,你独立,你强大,他倒是很渴望被你依靠。人性就是这样的:你靠他,他觉得你无能,他烦你。你不靠他,他觉得你强大,他爱慕你,至少会羡慕你。

  什么叫教育?如果你想教育他,那么,你的任务就不是去教训他、改变他,相反,教育就是你自己改变自己,让你自己有足够的魅力和实力被他羡慕。他羡慕你、仰慕你的时候,他就被你教育了。

  什么叫驯养?如果你想驯养他,那么,你的任务就不是你去驯服他、保养他,相反,驯养就是你自己提升自己,让你自己有足够的养分和养料被他渴望。他渴望你、等待你的时候,他就被你驯养了。

  第二,爱的生活不仅要过一种“独立的生活”,而且要过一种“生产性的生活”(比较宏大的词语是“创造性的生活”),要让你的爱具有“生产性”(创造性)。持久而美好的爱,就是“有生产性的爱”。就是说,不仅要独立地做事,而且要让你所做的事具有“生产性”。

  什么是“生产性”?如果你所做的事情能够创造出某种产品,这种产品最好看得见、摸得着,被他人认可、受他人欢迎,他人愿意以不同的方式欣赏或购买你的产品,这就是“生产性”。当然,最直接的生产就是“生产孩子”。孕妇、母亲为什么那么受人尊敬?公共汽车上为孕妇设置了专门的座位,其他人主动给孕妇让座,除了因为孕妇像老人一样是需要照顾的人,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人,她是一个“有生产性的人”。

  “生产孩子”是所有“生产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的一个象征性事件。“生产”的字面意义就是“生孩子”。“生孩子”有多重要,其他所有“生产性的劳动”就有多重要。“生孩子”能够给爱人带来多大的喜乐和幸福,“生产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就能够当事人和相关的人带来多大的喜乐和幸福。

  并非所有人都能“生孩子”,但所有人都可以做类似生孩子的“生产性的劳动”。一个老师教出了一个好学生,他就做了一件类似“生孩子”的事情。一个人做了一道好菜,或者,他/她制作了一件漂亮的衣服或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他/她整理了菜园子而让菜园子由一块荒地变成一片生机,他/她写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他/她做了一件家具或哪怕只是挪动了几件家具,粉刷了一个房间,购置了一件价格合适却增添了家庭欢乐的器具,那么,他/她就在从事“生产性的劳动”,他/她的爱就是“生产性的爱”。

  第三,有情趣的劳动。

  “独立的劳动”和“生产性的劳动”只保证这种劳动是独立的、有用的,并不能保证这种劳动是被爱人喜欢的。有一种人,他/她很独立,能够独立地做自己的事。他/她的劳动也具有创造性,能够生产出某种有用的产品。但是,他/她的劳动只是自己感兴趣,他人(包括他/她的爱人)并不感兴趣,甚至可能反感。这样的后果是,他/她越独立地做事,他/她做的事得越多,他/她的爱人越反感、越厌恶。

  于是,在独立的劳动、生产性的劳动之外,还需要有一个要素:他/他所做的事,最好是他/她的爱人觉得有趣的事。即便他/她的爱人觉得没什么趣味,至少要让比较多的他人觉得是有趣的事。相反,如果他人普遍认为他/她做的事是“怪异”的,那么,他/她所坚持的“独立的劳动”、“生产性的劳动”就只剩下他/她个人的“坚持”、“坚守”。“坚持”如果有了好的结果,就会被视为一种美德。但,如果没有好的结果,整个坚持的过程就会被视为可怕的“固执”。

  坚持和坚守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固然是一种美好的品格,他/她甚至可以豪迈地宣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是,在日常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中,没有必要搞得很悲壮。爱情、家庭首先需要的是温暖、可爱、有趣。

  一般而言,只要做到“独立的劳动”和“生产性的劳动”就会赢得爱的生活。只要展开了“独立的劳动”和“生产性的劳动”,就会赢得幸福和欢乐。只是,当自己的“独立的劳动”和“生产性的劳动”完全不被爱人理解和支持的时候,即便不必立刻改变自己的劳动的主题,至少可以做到适度的微调。

  在独立的劳动、生产性的劳动和有情趣的劳动三者之间,看起来似乎越往后越重要。事实上,从重要程度来看,三者的排序是:“独立的劳动”最重要,“生产性的劳动”其次,“有情趣的劳动”再次。

  想被他人爱,首先就得让自己强大。世界上最强大的人,就是那个独立的人。甚至可以说,世界上最强大的人,就是那个孤独的人。

  从我个人所信奉的“自然法”、“自然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独立的爱、自由的爱,才是自然人(动物、原始人)的人。爱人之间,原本就没有太多的“义务”。

  如果我们不想做无耻无聊的事情,就请我们记住瑞士学者茨冉申先生的“十戒”:

  1.勿对他者要求太多。

  2.勿对爱人要求太多。

  3.勿以婚姻法威胁爱人。汝等本自由。

  4.勿离开爱人。爱人乃亲人。

  5.勿责怪对方的冷淡。亦不必责怪自己。勿相信,亦不可制造海枯石烂、白头偕老的神话。

  6.勿占有爱情。爱情可期待,不可厮守。勿要问:两情若是长久时,岂在朝朝暮暮?而要答:两情若是长久时,绝不朝朝暮暮。

  7.勿依附,过独立的生活。独立非面壁或发呆,独立乃独立地做事。

  8.勿单调,过创造性的生活。创造即生产。

  9.勿固执,过情趣生活。

  10.勿全信他人的劝戒,信自然,信直觉。

  谢谢!

  刘良华

  2011年5月12日

  (本文选自教育现象学的博客,编发时略有删节)




上一篇:家长,才是引发孩子自身问题的导火线
下一篇:总有一句诗,让我们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