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耶鲁开除患有抑郁症的中国留学生的消息在留学圈引发轩然大波。随着出国留学生总量的增加,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也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少有8名中国留学生被抑郁症夺去生命。对独自留学异国的学生而言,如何走过灰暗时期,远比坚持学业重要。 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留学生比例逐年上升 2015年1月25日,王璐畅最后一次刷卡进入她的住宿学院制学校。两天之后,这位主修数学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在网上订购了单程机票,离开纽黑文飞往旧金山。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她并不打算回来。 2015年1月27日下午1时26分,王璐畅在脸书上发表了一段令人不安的留言。她写道:“亲爱的耶鲁大学:我爱这里。我希望有更多时间。我需要时间去工作,我需要时间去等待新药物以治疗我的病。但是,学校不能满足我这些。我决定离开学校一年或永远退学。璐畅上。” 大约5小时后,这个不到20岁的女孩爬上金门大桥的围栏。据该校校报《耶鲁每日新闻》报道,她的好友透露,王璐畅一直以来因严重精神问题而深受困扰。“她在2012年秋季就已经入学,但不久后便退学了。2013年,她在纽黑文生活和工作了一段时间,直到去年春季才再次入学,修完一年级。” 在王璐畅的朋友看来,耶鲁的退学和重新入学政策妨碍了她寻求适当和必要的治疗。“她经常对医生撒谎,也常常说自己有意自杀,然后紧接着要求朋友为她保密,否则她便会被踢出大学,到时候活着也没有意思”。乔纳森·博野(Jonathan Bowyer)告诉美国《大西洋月刊》。 4天后,贝特尔教堂内一场以缅怀王璐畅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正在举行。耶鲁大学西利曼学院院长朱迪思·克劳斯(Judith Krauss)是组织者。耶鲁大学的各种社团组织汇聚在此,表达哀思。克劳斯呼吁到场者作出承诺,去寻找肯定生活的观点,在悲伤的时刻关爱自身。 “王璐畅的重担如今已经卸下了,”克劳斯在悼词中说道,“你不需要再承载它,扛好你自己的就足够了。” 王璐畅的悲剧并非个案。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曾对媒体公开透露,由于近年来中国留学生不断增多,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 孤独引发留学生抑郁 2015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对超过15万名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发现近10%的受访者在过去的一年“经常”感到沮丧。此外,只有5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情绪是健康的,这项数据是调查以来的历史新低。 有调查显示,对留学生而言,忧郁症更容易找上他们。年纪轻轻地留学生只身前往异国他乡,难免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刚到美国时,我一下飞机看到满机场的外国人,听到周围的外国话,觉得心里空空的。”在美国读书的小李告诉《青年参考》,由于自己的语言不过关,没能和认识的同学一起出发,只能自己先去美国读语言。 “后来到了语言学校,班里也没有中国人,我自己做饭、洗衣服,应付考不完的小测验和写不完的小论文,我特别理解那些抑郁的留学生。如果没有后来的朋友,也许我根本坚持不到毕业,那种孤独太难捱了。”小李感慨道。 如何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自己的圈子是许多留学生在到达国外后要做的事情。如果你性格热情、很喜欢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有超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察言观色的能力,那么这些都不是问题。但毕竟满足所有条件的学生是有限的和少数的。 一些留学生在最初遭遇挫折后,慢慢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宅在宿舍中一味地看书学习、上网打游戏、不去与别人交流。而外国学生对待中国学生的态度通常是:如果你们主动攀谈,我热情以对;如果你们不理不睬,我放之任之。 久而久之,那些选择孤立自己的留学生就离抑郁更近了一步。如果这时再遭遇学业上的挫折,就很容易患上抑郁症。正如哈佛大学橄榄球队的边锋杰克·班纳(Jake Barann)告诉哈佛校报《The Harvard Crimson》的那样:“抑郁的情绪好比橄榄球装甲上小小的裂缝,它们会慢慢夸大,然后负能量就渐渐堆积起来。” 无锡男孩王阳曾因为被帝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录取而一时被众人羡慕。但让人不解的是,进入名校后的王阳并不快乐,反而忧心忡忡。 “世界顶级大学的学业压力更大,我开始不爱说话,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整夜失眠,我得了抑郁症,去看了医生,但药物不能根治,我不得不在父母的支持下休学回国治疗”。他说。 留学是对学业水平和精神承受能力的极大考验 “当一群尖子生凑到一起,总会有人受不了压力而出局。”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说,“从西雅图到上海,来自世界各地的家庭把孩子委托给我们的同时,家长们也意识到,大学经历对他们的孩子而言,无论是学业水平还是精神承受能力,都将是一个考验。 在哈佛健康服务中心主任保罗·柏瑞亚(Paul Barreira)看来,“这些学生拥有令人瞠目结舌的学习成绩,却不具备处理情绪的技巧,所以,当经历非常负面的事件时,他们会很脆弱。在这方面,聪明并没有什么用。” 而一些大学强制患有精神问题的学生离开学校,也让那些已经产生了焦虑、忧郁以及其他精神问题的学生因害怕被退学,而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 去年4月,耶鲁大学商学院一名上海籍毛姓同学(Grant Mao)因情感破裂和母亲生病的双重打击而患上抑郁症,未能达到学校规定的成绩标准,被学校强行终止学业。 此事在耶鲁大学掀起轩然大波。部分校内师生表示,耶鲁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重视由来已久,此次更是在对学生没有任何心理疏导的情况下,不考虑学生病情,强行将患有抑郁症的学生退学。 据《星岛日报》报道,耶鲁研究生工会为此举行了大型集会,数百名师生参加集会,逾千名师生(包括250名中国学生)签名支持。这是近年来少有的因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出现的集体抗争事件,也在中国留学圈中引起轩然大波。 留学生如何远离抑郁症? 精神病学家维克多·施瓦茨(Victor Schwartz)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年轻人的精神健康。在他看来,许多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精神健康治疗服务,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医疗服务并没有被充分地推广、宣传。 在耶鲁大学的临床医生及教务长塔米·范(Tammy Pham)教授看来,学生的抑郁症状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得到缓解,例如:在学校广泛施行精神健康教育措施、建立学生互帮互助系统、推行精神健康伙伴计划、增强学生和老师间的沟通,以及举办研讨会讨论精神健康问题等,这些都是治愈抑郁症的良好途径。 除了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外,每位留学生都有自己的抗压小窍门。在郑毅看来,想要远离抑郁症,需要从根本上予以避免。“留学生感到苦闷的原因基本上就是学业的压力、不同文化的冲击,以及家里高期许而引发的紧张感、压迫感。” “离家求学时,妈妈和我说:‘儿子,只要健健康康的就好,学习上量力而行,如果感到不开心就回家,我们就当去美国旅游一圈,妈妈不会怪你的’。”郑毅告诉《青年参考》,“这话听上去像是溺爱,但确实让我感到压力倍减。留学生在国外其实挺不容易的,家长们就不要再施加压力了。” “打工也是一个不错的减压方式。刚到美国时,我在课堂上一知半解,课后也不愿意和有钱的同学一起去购物,经常独自一人去学校旁边的咖啡馆学习和看书。就在我觉得自己已经快到抑郁症边缘的时候,偶然听到咖啡馆缺人的消息,于是毛遂自荐。”另一名留学生白梓晨向《青年参考》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后来,我和其他店员成为了好友,也和许多来买咖啡的中国学生熟识了起来。美国大学的四年生活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