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关心一个问题:外国学校有什么申请攻略。他们眼中的申请攻略包括面试技巧、材料撰写、自选材料的选择等。我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关心孩子的教育,这些年担任校友面试官的经历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中国家庭少的不是攻略与技巧,而是一些有关心态的东西,而这正是校友面试官在寻找的东西。 证书是可以买的,我想看点别的 校友面试官,是美国许多高校招生录取中普遍采取的一个环节,由分布在与学生同一地区的校友担任面试官。学生在递交给斯坦福大学的申请表中,都会有一栏:是否愿意接受校友面试。 到底是接受面试还是不接受面试好?这是许多人问我的问题。学生要知道,不接受面试不会减分;接受面试了,也不一定会加分,只是选择面试的同学可能多一些机会让学校看到自己在“申请纸”上无法体现的东西。 当然,招生是个系统工程,并非校友面试官一锤定音,校友面试官只是会把一些信息反馈给学校供参考。 紧接着,许多人又会问我,校友面试官到底看什么?说得简单些,就是看你是否适合这个学校——在美国,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尤其在常春藤盟校,以及排名前50的学校。所以大学希望找与自己文化契合的人,事实上,如果不契合,学生自己也会过得很痛苦。 2005年,在上海的我开始担任校友面试官,很多年的招生经历让我有个强烈的感觉,那时的申请材料少有“包装”,学生和申请材料很清楚是“同一个人”。现在“包装”多了,我们需要在面试中找到孩子的本来样子。 参加过面试的人会好奇,校友面试官会问很多奇怪的问题,比如你暑假做什么?你参加哪些户外运动?课余时间做些什么?花多少时间帮妈妈打理家务? 为什么问这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有家长会跟我说,我孩子课外参加了很多活动,不过都没有证书……其实不需要证书,证书是可以买的。我们也不需要一个很会读书的人(再次强调,美国每个大学的录取价值观是有差异的),而需要能够看到一些其他东西的学生。比如,你是否愿意花时间做可能没有收获的事情,或者说不会有立即收获的事情? 说得简单些,不会有立即收获的事情,比如运动。在美国,高校其实是很残酷的,学生们压力很大,有人会因为承受不了压力在课堂上尖叫,慢慢地不去上课,还有人甚至选择跳楼。基于这些因素,校友在面试时首先会考察,这个学生是否能在斯坦福生存下来。显然,运动有释放压力的功能,我们倾向于认为爱运动的孩子生存能力更强些。 此外,愿意花时间投入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也是考察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我在面试时曾遇到一个男孩,他带来了厚厚几本教科书,不是要告诉我他在学校里上什么课,而是给我看他在教科书上画的漫画,在上课时画的。他想告诉我,他很会画画。 许多人批评这个孩子不认真上课听讲,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孩子有“一脑多用”的潜质。 进入美国大学后,你会发现,学业很繁重,一门科目一周的阅读量往往是400、500页,如果有三科,那就是接近2000页,这时候你就要学会时间管理,学会根据重要级、紧要级,安排完成事情的先后顺序等。 我一直认为,当孩子们愿意花时间做些学习之外的事情,涉猎面广泛,看到许多别的事情,那么孩子们就不容易钻牛角尖,不会为小事而烦恼,当遇到困难时,你会告诉自己,“It's no big deal.”(这不是什么大事)。你会学着去应变,而创意往往来自于应变。 孩子们,请给我一个答案 这么多年担任校友招生官,有人被录取,也有人被拒,有人跑来问我:张,你觉得中国学生还欠缺些什么,你有什么建议给孩子们?我就来说说我面试时的一些感受。 通常我在面试时,会问一些模式化的问题,比如:你有什么心仪的专业?你将来想干什么?天哪,如果碰到这些问题,很多同学会不知所措,他们会说我现在如何如何,将来如何如何,将来的问题现在没法说,太复杂……完全纠结在思路中,而我只想问此时此刻你的感受,你想干什么,我也知道将来是未知的,有许多变数。但,要从孩子们嘴里得到一个实质性的答案很难。 这在我此后的面试中感受愈来愈强烈,我觉得孩子们似乎很怕“得罪人”,因而害怕有自己的立场。 一些孩子说话总有很长的铺垫,我却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立场。 有些孩子我听出了他们的一些观点,但是说到最后他们会发现一个“大流的观点”,于是就随大流站在了与其他大多数人相同的立场上。 我自己猜测这种心理或许是害怕犯错,但殊不知,这样你会失去许多机会。很可惜,有些孩子很聪明,却不晓得自己支持什么,选择大家都支持的东西,你跟大家都一样,那我为什么要选你? 说这些,不只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美国高校的文化,我想对你们应对生活的变故或许也有用。如果说你们从小的教育都有标准答案,不允许你们犯错,但生活与学校是不同的,犯错是难免的。要相信,在犯错中能学习成功,创新有时候甚至来自于犯错——如果一直循序亘古不变的“标准答案”,或许我们会错过许多美好。 别怕我,请带着问题来 说到这里,也有一些令我欣喜的东西。 我遇到过不少孩子在面试时会问我,听说斯坦福大学自行车很多,早上上学的时候排山倒海,怎么应对呀?还有个孩子说,斯坦福的校园里有教堂,那么校友可以在里面结婚么?听说有许多罗丹的真品雕塑在校园里,会有人搞破坏么? 我很高兴学生们会花心思搜集关于学校的内容,这代表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在学校生存的问题了。 通常这种谈话是比较愉快的。当校友面试官自己掏钱,请孩子们去星级酒店用餐,除了观察孩子们的礼仪,更重要的就是这种双向交流——不只是我们在提问,孩子们也可以问我们问题。我们甚至更看重后者,这说明这个孩子了解我们学校,希望认识学校。 有时候当我说,“你有什么问题问我么?”孩子一言不发,说实话我挺泄气,我会怀疑,你是不是投了30多所学校,申请斯坦福,只是因为别人说它是“名校”,而你也只在乎这点,你甚至不愿意多花一点点时间去了解它。 其实了解学校不需要为此写出一篇比较论文,你甚至只需要在面试前一两周花些时间做些网上检索。 切忌一味追求“名校”,其实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学校间的文化差异是很大的。 我以我的个人经历来给大家一些表面上的感受。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度过了四年本科,然后去了隔壁的斯坦福读研究生,我的大学时光都在加州阳光下度过,西海岸的气候特点某种程度也造就了高校与东部“名校”间文化上的迥异差别。 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和加州阳光一样,这里的校园氛围比较sunny(阳光)。它地处硅谷,校园里很多学生毕业了就进入那里工作,也难免有一群“怪”学生游走在校园里。 与东部波士顿、纽约的常春藤盟校不同,斯坦福其实校园不算大,专业也不是很多,给学生发放奖学金名额也不算特别多,要拿到全额奖学金很难。 当时,我和一群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学生住在一起,学校有个特殊政策,拿到全奖的人被安排住在一栋或相近的宿舍楼。这种宿舍楼相对简陋,我们认为是学校要节约开支。当然也有人说,学校这种安排是为了让异类学生碰撞出新的创新火花。 我们这群人的确被人视为异类,有的人宿舍贴满了火星的图片,美国航空航天署(NASA)有个基地离我们学校很近,很多学生毕业后是要去那里工作的,因此这些人被认为“将来是要登上火星的”。 宿舍里时常有小爆炸声,不用去管它,那是学生在做实验,因为拿着奖学金,所以学生需要给教授完成许多工作,有些实验室做不完的事情就要拿回宿舍来琢磨。 平时大家都各忙个的,但每到周日晚上8点,大家会准时集合在宿舍一楼的放映室,那是《X档案》的播出时间,各专业的学生们开始推理结局。 斯坦福大学相对单纯,政治家少,也没有很多“oldmoney”(老权贵),因为学校相对年轻,所以不存在“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读的也是这所学校”的事情。 说这些是想让大家更多地去了解一个学校的文化,学校没有好坏,关键还是要适合你。 最后送给大家一条校园箴言:不要等着这件事被解决。 许多人说美国学校强调领导力,到底怎么解释?借助这句话你或许会有所领域:遇到麻烦或困难时,强调学生自我发起一个东西,体现领导力、行动力、创新力,不要等着这件事被解决。 口述:张瑜芳(曾任斯坦福大学校友面试官) 原标题:斯坦福校友面试官口述:中国学生缺的不是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