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留学签证费用涨涨涨 继雅思、托福等考试费用涨价后,各国签证费用也要来凑热闹,美国签证费涨涨涨! 美国移民局发出声明,将部分公司申请工作签证的附加费提高一倍,这一举措也让不少中国留学生苦叹留美之路越来越艰难。 根据移民局颁布的最新法案,对于员工满50人,并且持工作签证的员工超过半数的公司,H1-b的附加申请费将从$2000(约合1.3万人民币)提高到$4000(约合2.6万人民币),L-1申请费由$2250(约合1.5万人民币)提高到$4500(约合3万人民币),所得资金用来资助“9/11医疗保险法案”等。法案有效期至2025年9月30号。 除了费用提高外,今年的工作签证名额也没有增加,中签率或将低于1/3。越来越严苛的工作签证申请与其开放的留学政策背道而驰,移民美国也变得举步维艰。 具体费用如下: B、C、F、J等非移民类型签证申请费(160美元)调整至1056元人民币 H、L、O、P、Q和R类非移民类型签证申请费(190美元)调整至1254元人民币 K类签证申请费(265美元)调整至1749元人民币 E类签证申请费(205美元)调整至1353元人民币 二、申请去美国留学签证应注意什么? 1、奖学金和名校是签证的决定因素 是否读名校,有无奖学金和奖学金多少是获得签证的决定因素,有的学生认为名校的录取和高额奖学金是顺利获得美国签证的保障。 解释:据留学专家介绍,其实学校的排名可能会让签证官有个直观的印象,但是绝对不影响是否发放签证的决定。至于奖学金,更不是签证的必要条件。即使没有奖学金支持,只要能提供充足的留学资金和合理收入来源,获得美国签证一般是没问题的。 2、签证官很看重学生背景 这种观点往往存在于毕业院校不是特别理想,或者成绩不是特别好的学生身上。他们既有强烈的愿望去美国读书,又担心是否被签证官充分认可。他们误认为名校毕业,有非常高的托福,gre、gmat成绩,甚至长时间的工作经验才是签证官给他们打分的标准。 解释:其实这些因素是大学录取时的参考标准,而不是签证官最关心的。不具备这些条件,但是把自己的学习计划设计得非常清晰,照样可以拿到美国签证。 3、敏感地区生源或者有海外关系是没有希望拿到美国签证的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福建等早期移民比较严重的地区。随着中国,尤其是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很多家庭出现了海外关系或者申请人的父母已经递交了移民申请。这类申请人会觉得签证官会以“有移民倾向”为由拒签。 解释:学生签证申请人是否可以获得签证,主要是看他的学习目的,是否具有足够资金支付学习项目费用,以及他们是否有明确的学成回国计划。申请人是否有家人在美国,原则上不会影响其获得签证的资格,当然这也取决于如何申请人如何通过合理具体的回答取得签证官的信任。 4、被拒签就等于被判了死刑,再次通过的希望不大 有不少学生是在第一次准备不够充分,被使馆拒签后来寻求帮助的,他们大多数已经处在非常沮丧,担心的状态。 解释:拒签并不可怕,只要静下心来分析拒签的理由,对症下药,补充相关材料或应答内容,就能获得美国签证。美国签证的回避原则会确保第二次签证会被另外一个官员审理申请,而他更关心的是你这次申请的变化。 5、签证对存款期限要求特别严格 有的家长套用其他国家的签证要求,认为美国留学对资金的存期是非常重视的。 解释:美国签证对于学生保证金的存期没有明确的要求。资金存期长固然方便签证官相信资金的来源合法,但是只要解释得通,说服力一样很强。尤其是目前大量金融理财产品势头强劲,很少有家长会把大额资金长期存在银行,有的家长在孩子签证前一个月或者更短时间才备好存款,签证官同样给了孩子美国的签证。但我们提醒家长,即使美国签证对资金要求较宽松,有条件的话也最好能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准备资金及相关证明材料。 6、能否获签完全取决于运气 由于美国采取面签的形式,自然会给人一种主观因素比较大的感觉,从而导致申请人把成败归结于运气。 解释:客观地讲,这方面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其他国家审核材料的过程中,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客观,所有的签证官都十分专业、敏感并对签证政策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对同学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不存在侥幸心理,应该通过提供全面细致的材料和适当的模拟练习,对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做到胸中有数,才能把握机会,顺利获得签证。 7、单身女孩不好获签 解释:不知道这个传说从哪儿来的, 只要能让签证官相信你会做一个合法的学生来美国进行全日制学习就没有问题,不看申请者是男的还是女的。 8、面谈时不能说中文 解释:不一定,有的签证官经常用中文和申请人特别是学生交流。有时他们会说你先用英文回答我的问题,如果听不懂可以用中文。 9、“敏感”专业难获签 解释: 敏感专业的学生一度比较容易被Check.但关键是,要让签证官搞清你的目的是真正要学这个专业的。敏感专业的学生要顺利获签,重点在于如何向签证官合理的解释你的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尽量的往日常应用领域进行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