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处在“叛逆期”,怎么办?

2016-03-11 10:02:54   来源:晨曦教育-hebcxjy   点击:

  前几天偶然看见一则关于教育问题的报道,报道的是一些青少年到了叛逆期常常逃学、打架斗殴、偷盗等事件。这些报道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些孩子在15岁左右,也正是容易出现叛逆的年龄,生理、心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父母也是为他们操碎了心。

  父母面对孩子的叛逆采取的态度无非是以下三种:

  1、苦口婆心型

  孩子上课捣乱、下课不完成作业、逃课、外出打游戏、打架这类事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只停留在苦口婆心的劝导,费尽心思地劝解孩子用心学习,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不要去打架等等。

  2、破罐子破摔型

  这类父母对叛逆期的孩子一般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让孩子自生自灭。结果就是,孩子变本加厉,不但恶习不改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放肆。这类型监管的孩子在耽搁自己学习的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其他人的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会发展到被学校开除。

  3、简单粗暴型

  挨打可能是每个人童年时期不可或缺的调味剂。可是,一旦遇到了简单粗暴型的父母,挨打就成了孩子的家常便饭,叛逆期的孩子就更是不在话下了。

  无论你属于上面哪一类型的父母,都不能妥善处理好与叛逆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和正在叛逆期的孩子的相处与孩子学习不喜欢的科目的处理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越是对其置之不理越会适得其反,要是一味地被动又会失去主动权由着孩子牵着鼻子走,可要是打压他们的话,只会引来更加无理的反抗。最后,不但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反而让你和孩子的父母愈演愈烈。

  

  青少年时期,孩子的身心都在发生着变化,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需要改变。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摒弃以前的唠叨、打骂方式是正确的选择,取而代之的是积极引导的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一、知己知彼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对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都不了解,那又谈何教育呢?

  青春期的孩子

  是用批判的眼光去认知周围的事物,不轻信、不盲从、探求事物的根源是他们的阶段性特征,并且敢于质疑、乐于争辩。但他们的独立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尚不成熟,固执、偏激是常态。父母不妨把学生叛逆的言行看成是一种追求真理、探索新知的勇敢精神。

  二、引导代替制止

  抗拒和好争辩虽然比较令人烦恼,但这都来自于孩子对自主的渴望,属于正常情况。青春期的孩子已具备了成人化的逻辑思考能力,遇到不同观点就可能与父母展开“舌战”。其实,他们的某些叛逆行为仅仅是为了向世界昭示他们的独立性,仅仅是因为其理论能力的提高。对这类孩子,父母不能强行压制其叛逆性以避免对其身心健康的损害而应适度引导学生让其减轻内心的烦恼,减少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度。

  三、建立规则约束机制

  强行压制孩子的叛逆性,有害身心健康,相反,极端放纵、不加约束更是后患无穷。如何约束呢?还应双管齐下,既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又要加强班集体的监管力度。

  四、避免冲突

  对于叛逆性重的孩子,尤其当你面对的是叛逆期的少年。父母不能每次面对分歧就情绪失控甚至臆测和蔑视学生,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否则,孩子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导致后果更加严重。

  五、释放空间

  对于叛逆期的孩子,父母要掌握好关心的分寸。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爱,但如果父母过于关心,孩子又会觉得被关爱包裹得喘不过气来。给孩子适当的心理空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反其道而行之的话,则会减弱他的自信。

  六、正面引导利用积极情绪

  孩子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父母需要做的是发现和把握他们心灵中闪光的东西,点燃他们蓬勃向上的精神火种,引导他们养成阔大胸襟、包容谦逊的品格。

上一篇:中考倒计时,冲刺复习牢记4大提分点
下一篇:初三资深教师帮家长破解四大中考误区,看你占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