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标准修订召集人的温儒敏,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最欣赏的一句话正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他更认为,这是整个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精髓所在。 温儒敏说,在中小学阶段,读书是获取精神和智力成长的主要营养源。这个阶段如果注重阅读,将为学生的一生打好基底,如果学生在这个阶段建立起阅读兴趣,将会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受益一生。“阅读是种生活方式,无论是教科书,还是闲书,如果学生没有喜欢上读书,没有学会怎么读书,对未来终身学习的能力都是有所损害的。当年轻人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带动起来。要提升国民素质,提升软实力,改变生活风尚,就要提倡读书。” 正因为阅读如此重要,温儒敏提倡年轻人要把读书兴趣和习惯培养当作最重要的大事。“尤其是在语文的概念被多方解读,弄得有点混乱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提阅读的重要性。虽然每一代人每个时期对于语文的内容、含义都有不同的阐释。有人说语文是读说听写的能力,有人说语文是传承文化的工具等等。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我觉得本质还是‘多读书’。” 在应试教育面前,年轻人也有两难,一方面要应对考试,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显得力不从心。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温儒敏认为,从目前国家的大方向来看,应试教育还将长期存在,学生不妨从缝隙中寻求方法。“我们不能把不读书、少读书的原因完全推给高考。正如改革很难,但我们不妨迎难而上,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学生不妨把读书当做语文课的头等大事来看待,抛弃过往认为学语文赚不了钱的惯性思维,改变过去对阅读的忽视,建立起阅读兴趣,会阅读、爱阅读的人,爱好与潜力能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自然视野开阔,知识面也广,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写作能力的提高更不用说了。这是阅读潜移默化的培养方向,又能避免陷入题海战术。”他说。 海量阅读很重要 不求甚解也无妨 广州日报:您一直提倡年轻人阅读,也经常给学生阅读建议和书单,可如今网络信息极其发达,很多学生沉迷网络,也有家长认为网络里也可阅读,您怎么看这种趋势? 温儒敏:网络时代,年轻人大量接触网络信息,当然我也认同这算是一种阅读。但这种阅读容易浮光掠影,思维碎片化、浅层化。所以提倡多读书,还要加上“读整本的书”、“读经典”,这还可以磨磨性子,养成好的习惯与学风。如果学生过多接触画面和音响,反而会忽视文字。学生对于阅读、文字的感受就被干扰了,也无法培养语感。当下网络上文摘式、快餐式、拼贴式的阅读,甚至会造成思维能力的弱化,这些都值得反思。 广州日报:年轻人应该怎样阅读呢? 温儒敏:在我看来,“读”是“读说听写”中最重要的,这关乎到一个学生在成长中,甚至步入社会以后继续学习和接受熏陶的能力。所以我赞成“海量阅读”,更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我认为没有必要每一本书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也很难培养起自己的阅读兴趣。所以,读好书不求甚解,也并非不好。 广州日报:现在很多家长或老师都让小孩子从小读经,您怎么看? 温儒敏:我反对盲目提倡“读经”。现在有些学校和家长一味搞“提前量”,在小学低年段甚至学前班就要孩子们“读经”,是不合适的。经典和青少年是会有些隔膜的,青少年不一定喜欢“读经”。怎么办?只能慢慢引导,不能强制,时机也同样重要,不宜过急。其实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兴趣,他们会自我调整,自我塑造。不妨让学生多点自我选择,在阅读上给足他们自由度。 广州日报:您怎么看待现在社会的阅读氛围? 温儒敏:现在很多年轻人,年纪越大,阅读能力越差。我认为,一方面是语文教学对阅读不太重视,另一方面是现在社会氛围太浮躁。一来,年轻人忽视阅读,看电视打麻将打游戏的人远远多于阅读的人,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从阅读开始,从小孩子开始抓起。二来,有些人家里完全没有读书的气氛,怎么可能要求孩子读书?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第一位的。如果家长自己爱读书,孩子自然也对书有兴趣。三来,年轻人在烦嚣的生活中没有沉下心。我在山东大学、北京大学都做过调查,大学生认为第一年本科很新鲜,第二第三年开始实习找工作,生活开始浮躁了,根本没有沉下心来读书,这种读书氛围堪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