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处可见提倡阅读的重要性,可是真正热爱阅读的教师有多少?然而如果连教师也不爱阅读,我们又拿什么来教给孩子阅读的能力呢?我们为什么不爱阅读?因为在我们看来,阅读是一项艰辛的劳动。从我们上学时起,我们就被迫接受灌输式学习,背诵与记忆性的内容成了日常,花样繁多的公式、口诀、年代表、新名词充斥,学习过程毫无乐趣可言。仿佛我们所学,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而存在。 常生龙在《学校,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一文中说:“原本在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体验式学习很少见了,抽象的、符号体系的记忆式学习铺天盖地。学生的学习像鹦鹉学舌那样,他们既不知道也不了解一个关系式和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只是盲目的背诵。”试想,最初的学校教育,我们拿到的所有书籍,当我们无法发现他们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当我们发现这些不过是将来考试的工具,我们将从何获得学习的乐趣?所以每一年,中高考过后,都有一些学生疯狂烧书卖书,这样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成了一件极其枯燥无趣的事情,而阅读,就是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很多人从学校毕业,终于松了一口气,很多不喜欢的科目再也不想看一眼,阅读,更是因为从未养成习惯而被抛之脑后。就像很多人说的,现在的学生,只求学却不读书。作为老师的我们,更是认为脱离了乏味的学校考试,学习可以终止了,阅读更是一句只送给学生的口号。可是不阅读,人便丧失了起码的学习力,不进则退。不阅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终将营养不良。无怪乎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阅读,不是考试的工具,是精神营养的必需品。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中学时代,学校虽然没有图书馆,但是附近有许多书店,我经常跑去书店买书,可是有一些书买到了,看一小部分就看不下去了,尤其文言经史和一些西方抽象、意识流之类的作品。大学时代,图书馆卷帙浩繁,本有着享不尽的精神盛宴,可是比起励志“横扫清华图书馆”的钱钟书先生,算根本没读什么书。走出校园,虽然还保留着手边、枕边不缺书的习惯,可是阅读力大大下降。最快读一本书也要一周的时间。因为教育的需要,我刻意选择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起初选择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书,后来发现读不下去,直到无意中看到了高铭先生的两本心理学读本,看得如痴如醉…… 一本好书,让你发现一个绚烂无比的瑰丽世界。心情沉闷时,看《一个人的朝圣》,看史铁生,平淡时看教育家的心路箴言,精力较好的时候看看语言文字格律一类的书,伏案之际边读边抄写一些经典著作……有时候感觉疲惫,翻看手机,看看流行的快餐阅读小文章,可是我几乎没有耐心在手机上读完每一个字。起初以为快餐阅读能让人放松,其实不然,看完手机,眼睛疲劳干涩,根本不是最佳的休闲方式。而此时能读到一些触动自己心灵的书籍上的文字,却如冬之炭火,夏之阴凉,让人倍感舒适。 可见,阅读,讲究对书籍的选择和你的心境。以前从不看儿童文学,总以为那是孩子的世界。直到第一次与孩子们共读《窗边的小豆豆》,继而《长袜子皮皮》《木偶奇遇记》《安徒生童话》……才发现不读儿童文学,仿佛一个人从未有过童年,生命是干涩的、苍老的。其实对于大部分孩子,课本的那点文章远远不够他们读,他们很喜欢图书馆各式各样的课外书,每当下午的读书时间,我给学生阅读一本完整的书时,教室里总是非常安静的,他们有的锁眉沉思,有的暗暗窃笑,那种书籍文字带来的愉悦感丝毫不比一部精彩的动画片带来的感觉逊色。 前几天看到那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惊讶于作者高超的读写能力。有这样能力的教师,怎会带不出优秀的学生?我仍旧相信那句话,教师不阅读,教育没希望。当你沉迷于一部早知结局的泡沫电视剧,当你纠结于琐碎总是觉得没时间、没精力,当你感到愤怒、无助、迷茫、自卑,不如拿起一本书来吧,这个世界的所有智慧都在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