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应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2016-03-28 09:52:20   来源:腾讯教育   点击:


  相比往年,2016年多所自主招生高校限制了考生的填报学校数量。去年以前,拟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少则四五所,多则七八所,甚至还有考生填报十几所。去年开始,自主招生集中在高考(精品课)后的两周内进行,考生们可以报考的院校数量就有所下降,但仍然有挑选空间。而今年,除了“撞车”形势更为严峻之外,还有不少高校明确提出了对考生报考院校数量的限制。比如北京邮电大学限定考生报考院校最多3所,北师大也限定最多报3所,北京语言大学限定最多报2所,浙江大学限定最多报2所。

  自主招生高校提出限报学校要求,今年是“头一遭”,这不是自主招生的进步,而是退步。自主招生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在高校招生中引入竞争机制,可现在却限定学生报考的院校,这在压缩学生选择空间的同时,也降低了自主招生改革的价值,同时暴露出我国高校还缺乏开放的竞争心态。

  其实,在之前于高考之前进行的自主招生,就有学校在笔试和面试时间上,故意“撞车”,以逼迫学生做出“二选一”或者“三选一”的选择。学校的理由是,既然参加自主招生,最终只能选择一所,学生为何要到多所学校去赶考呢?学校这样做,是让学生“理性”选择。这当然不是为学生着想,而是为学校“抢生源”着想。学校的这种做法,与美国高校可允许一名学生同时申请多所大学,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选择到哪所大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也让自主招生的价值打折扣,自主招生的实质,是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以此促进大学竞争,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从2015年起,我国自主招生调整到高考后,集中在6月10日到22日进行笔试和面试,由于自主招生时间短,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选择空间已经大大减少——很多学校的自主招生笔试、面试时间无法错开,考生只能选择笔试面试时间错开的学校,但就在这种情况下,还有高校想限制学生的选择。一是两所竞争激烈的高校(主要是同城名校),笔试面试时间本可以错开,却故意撞车;二是就是媒体报道的学校直接提出限报学校要求,由于今年报考自主招生,统一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因此,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达到限报的目的,如果一名考生报考了一所“限报一所”的高校,那他报考这所学校后,就无法在这一平台报考其他学校了。

  限制学生报考院校数量这种做法,与高校对自主招生的认识有关。很多自主招生高校,都把自主招生,作为政府部门下放给自己的“权力”,因此,还是站在强势一方,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而没有意识到,自主招生本质是一种竞争机制,在自主招生中,高校应有被选择的心态,要以积极的竞争心态吸引考生选择本校,而非通过限制学生的选择权,达到招揽生源的目的。

  我国于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而在现实中推进招考分离,存在两大难题,一是教育考试部门并不愿意放权,招考分离意味着要下放考试组织评价权,考生投档权;二是高校并不愿意置身被选择的地位,目前的计划招生制度,限定每个考生只能拿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让高校的招生效率极高,而且也不担心学生在权衡学校办学声誉、办学特色、所给奖学金等因素后再选择自己,这是一种担心竞争的心态。而缺乏积极竞争意识,恰恰是我国有的高校办学,并不重视教育质量,不对考生负责的根源所在。

  对于自主招生,我国舆论总是将其作为招生“偏才”的修补措施,而真正的自主招生,最大的价值在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以学生的选择权,促进大学转变办学理念,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以学生的自主选择,改变基础教育单一的教学和评价模式——既然学生都有多元的选择,学校也就不可能再进行单一模式的教学。离开学生选择权的自主招生设计,无论对高校,还是对基础教育,都极有可能在现实中逐渐沦为鸡肋,难以发挥改革的作用。




上一篇:上海市教委:高中自主招生要确保公开透明
下一篇:北外首次启动综合评价招生:高考成绩仅占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