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央电视台《 成长在线 》栏目播出我的节目后,向我求助的家长陡然增加,湖北黄石的潘女士便是其中一位。 潘女士在电话中告诉我,她十五岁的儿子抽烟、喝酒、逃课、上网成瘾。更为严重的是,儿子和社会上的混混儿有了来往,还经常夜不归宿。潘女士说:“孩子学业荒废我也认了,我真怕他学坏,这么下去,他的前途毁了,我还有什么希望?我就一个儿子啊!”潘女士声音呜咽了。 经过初步的交流,潘女士决定带孩子到洛阳当面向我咨询。 可是两天后,潘女士打电话告诉我,孩子不肯跟她去洛阳,怎么办呢? 我说,孩子不肯来没关系,你和丈夫一块儿来吧,只要你们两个同心协力,孩子的问题也好解决。 潘女士却告诉我,她和丈夫两年前就分手了。 又是单亲家庭,难怪孩子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 我问:“你们各自组织家庭了吗?” 潘女士说:“那倒没有。” 我说:“要想解决问题,你最好和前夫一块儿来。” 潘女士说:“我尽力说服他一块去,怎么说他也是孩子的亲生父亲。” 数天后,潘女士和前夫黄先生走进了我的工作室。 我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眼中的孩子以及孩子的“病根”。 听完他们的讲述,我直言不讳地说:“孩子之所以出现问题,是他缺少父母关爱所致。正因为缺少关爱,他才表现得不可爱。” 黄先生说:“虽说他跟妈妈过,我隔三差五往学校送东西,也没少为他操心。” 潘女士说:“除了上班,我每天围着孩子转,按说他不缺少关爱呀!” 我说:“孩子肯定不缺少物质需求,他缺少的是精神关爱。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能给孩子完整的爱吗?正是你们的离异,导致了孩子的问题日渐严重。孩子没有了家、没有了归属感,孩子的心灵在漂泊、在流浪。孩子缺乏安全感,才会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孩子目睹自己最尊重、最引以为豪的父母由互相指责到各奔东西,他心中的美好憧憬也随之化做泡影。一个人失去了美好的东西,他会由羡慕美好、嫉妒美好发展到憎恨美好。他会因此怀疑一切甚至仇视一切。一个人不再相信美好的东西,往往就会关注负面的东西,你的孩子就是这样沾染上不良习气的。 “还有,一个孩子要追求进步、要完成学业,是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的。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你们却选择了分手。失去了父母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了凝聚力量的源泉,丧失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就再正常不过了。再说,学习是需要沉下心来才能完成的事情,整日想着破碎的家庭、想着父母的恩怨,孩子怎么能静下心来?怎么能集中精力?所以,厌学、逃课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潘女士说:“贾老师,孩子不喜欢学习,我也认了。可这孩子接触的都是不良少年,我怎么能放心呢?” 我说:“一个孩子脱离学校流落到社会上,离开老师的有效管理,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怎么可能做有益的事情呢?孩子是个未成年人,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免疫力比较弱,正确的东西不易接受,错误的东西最容易沾上。上坡路走着比较难,下坡路走着太容易了。” 黄先生说:“听您一番话,我才觉得,并不是孩子不争气,而是父母没尽到责任啊!原来多好的一个孩子,小学阶段还受到几次奖励呢!” 潘女士说:“那时孩子确实比较听话,亲戚朋友没少夸他,没想到滑坡这么厉害。” 我看时机成熟,非常严肃地指出:“你们二人千里迢迢来找我,足以表明你们的诚心,说明你们非常希望孩子走上正路、健康成长。作为孩子的父母,这是你们的共同愿望,但你们的愿望到底强烈不强烈,我心里没有谱。也就是说,你们是想帮助孩子、希望帮助孩子,还是一定要帮助孩子,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黄先生说:“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 潘女士说:“这里边不会掺一点假。” 我趁热打铁:“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你们两个的问题,你们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人面面相觑。 “我敢保证,你们都是好人,就是喜欢钻牛角尖、认死理,遇事非要争个你高我低,非要证明你对他错。” 黄先生说:“我是直性子,就爱较真儿。” 潘女士说:“我脾气也不能算好。” 我说:“你们二人争强好胜、固执己见,无非是要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一家人过日子,即便是你对了,又能怎样?就算是他错了,又能如何呢?你们想一想,谁对谁错,比夫妻恩爱还重要吗?比家庭幸福还重要吗?比让孩子有好心情还重要吗?比孩子健康成长还重要吗?面对芝麻粒般的生活琐事,为什么非要弄个一清二白呢?糊涂一点不是更好吗? “正是你们以自我为中心,互相不理解,造成了家庭解体。你们一赌气就分手了,但你们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离婚这么大的事情,你们征求过孩子意见吗?孩子也是家庭的重要一员啊!正是你们的一意孤行、不负责任,才导致孩子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黄先生低下了头,潘女士在抹眼泪。 “你们既然选择了对方,为何不能接纳他的缺点呢?况且我们看到的缺点未必是对方真正的缺点。当我们用一个手指指向对方的时候,至少有三个手指是指向自己的,我们应先想想自己做得如何,自己还有哪些不足,自己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你们各自作过自我评价吗?你们进行过换位思考吗? “既然我们选择了要孩子,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呢?依我看,你们之间没有实质性矛盾,分手两年了,双方都没有组建家庭,说明你们没有恩断义绝,还有一定感情基础。既然是这样,何不来个第二次握手呢?一个完整的家,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是修复孩子心灵创伤的黄金药方,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对孩子真正的支持和帮助。当然,破镜重圆不仅仅是为了孩子,对你们二人也有百利而无一害。” 一阵沉默。黄先生说:“贾老师,你是个好人,我知道你是为我们好,我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的。” 接着,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房东要卖掉自己的房子,从而再买一套自己喜欢的房子。他在房屋中介公司作了登记。一天,他看报纸时,一则售房广告吸引了他。这则售房广告给房子列出了许多优点:通风好、采光时间长、楼层适中、环境幽雅、地理位置好、产权周期长等等。这位房东对广告上的房子非常心仪,当他找到中介,才发现那原来就是自家要求出售的房子。这么多优点,自己以前怎么没发现呢? 这位房东于是对中介公司说:“看了你们的广告,我才明白自己已经住在想要的房子里了。” 我说:“当初你们能走到一起,对方都有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你们各自忽略了对方的优点。和那位房东一样,疏忽了自己房子的优势,甚至还要卖掉自己的房子。我们何不学习中介公司,善于发现对方美好的地方呢?” 黄先生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贾老师,谢谢你的良苦用心,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大约一个月后,我接到黄先生的电话,了解了这对离散夫妻回家后的一些情况。洛阳之行促使他们双方都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从洛阳回去后的第三天,黄先生鼓足勇气去找前妻。见面后,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对不起你,更对不起孩子,这段时间让你受委屈了。”前妻失声痛哭。黄先生流着泪对前妻说:“见到贾老师后,我才知道自己真傻啊,就像那个故事里的房东一样,竟然要卖掉自己心爱的房子。”前妻泣不成声地说:“其实我也有错,很多时候太任性,伤了你的心。” 黄先生告诉我,他和前妻复婚已经两个星期了。自从他搬回家后,孩子明显有了精神,上网次数减少了,也能按时上课了。黄先生说:“孩子进步这么大,真得感谢贾老师。”我说:“是你们自己做得好,上天才会帮你。如果你们不愿自救,神仙下凡也帮不了你。” 我鼓励黄先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得更好!”我告诉黄先生,真正爱孩子,就要潜心研究孩子的成长规律,教育孩子使不得蛮力。家庭教育是一件颇具艺术性和专业性的事,并不是谁付出得越多,谁的回报就越大。只有成为教育的内行,才能给孩子科学的帮助。 为了让他们把握这个来之不易的转机,引领孩子回归正道,我进一步给他们提了三条建议。 第一,父母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现状,不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 第二,不要把孩子盯得太紧,要给孩子创造民主、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思考、感悟。很多事情,孩子想明白了,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三,勤往学校跑,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号准孩子的成长脉搏。不断地把父母对孩子的坚定信心传递给老师,通过尊重老师,把老师的爱心激发出来,使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一个学期后,我收到了黄先生激动人心的来信,信上说孩子戒了烟酒、摆脱了网吧的诱惑、对学习有了一定兴趣。最近一次考试,孩子学习成绩提高了二十多名,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黄先生在信中说:“正如您所说,父母只要守住自己的心,孩子的心就不会走远。那两年,我的心漂泊在外,孩子的心也四处流浪;现在我把心收回来了,孩子的心也在一点点收拢。孩子出现了问题,一定是父母做得不周到啊!我知道孩子成长的道路还很漫长,自己距一名合格父亲还有不小距离,但我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给孩子加油、给孩子以成长助力,尽到一个父亲应尽的义务。” 黄先生的故事又一次雄辩地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孩子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面对一个问题孩子,只有家长的改变,才会带来孩子的改变;只有家长的成长,才能带动孩子的成长。 作者简介: 贾容韬,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家庭教育畅销书《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作者,和润万青首席专家。 2005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并被授予“中华世纪英才人物”称号。2008年11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 贾容韬作为家庭教育的耕耘者、开拓者,投身家庭教育13年,不仅使自己上高中时倒数第一的孩子考入全国重点大学,而且帮助1000余名厌学儿童喜欢上了学习并进入优等生行列,900余名网瘾少年走出了网络虚拟世界,800余名网瘾少年戒除了网瘾,200余名辍学孩子重返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