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志愿填报马上就要开始了,每年高考成绩发布后,总有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迫心情设局诈骗,必须提高警惕,送上这份防骗指南,谨防考生和家长上当受骗。
近期,陆续有考生和家长反映,社会上有机构或个人通过互联网、电话、面询等方式,向考生和家长开展高校志愿填报指导活动,并收取高额服务费,存在政策不准、信息不实、误导甚至诈骗等问题。
一、“高价志愿填报”陷阱
目前没有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合作,切勿轻信所谓的“天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各地教育部门、考试机构和高校将组织开展“加强考生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专项行动,为广大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
二、伪造虚假查分网站
诈骗分子通过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
其实,正常情况查分的官方渠道只有一个,即考生所在省教育考试院,可登录其网站或官方微信等进行查询。
三、谎称有“内部指标”或“特殊关系”
不法分子自称是高校或招生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朋友,有“内部指标”“机动指标”“高校自主招生指标”“点招”等名额,谎称可通过交钱换取内部指标、点招指标及计划外指标等,降分录取未达线考生。
四、混淆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
故意混淆成人教育、高等自学考试,一些骗子利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大众化、多元化发展形势,把普通高等学校与现在其他高等教育形势混淆。比如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声称只要肯花钱就可以上大学甚至上名牌院校。考生入学后才知道,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而是自考试点班、成教预备班或网络学院。
五、艺术生交钱包录取
艺术类招生种类繁多,投档排序规则和操作程序复杂,加上省外艺术类招生计划要根据生源情况在全国范围进行调整,致使录取持续的时间较长。一些不法分子抓住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利用录取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声称只要交钱就可以从中运作“帮忙搞定”,或以“不交钱就不录取”“不交钱就退档”威胁考生和家长,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
六、冒充高校招生人员
不法分子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高校招生人员,谎称手中掌握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定向招生计划”等,让家长先付定金,然后迅速撤离。比如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公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许诺教育部门认可学历、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作等。由于军队招生与普通招生不一样,包括政治考核、面试、体格检查等多重环节,而且历年招生形式会有一些变化,骗子更容易借此机会,混淆视听。
七、提前获知录取结果
利用大家不熟悉招生程序,骗子鼓吹自己“上面有人”“保证录取”,公开叫价。实际上,省教育考试院会进行网上公开征求志愿计划,不会私下打电话。
八、伪造录取通知书
骗子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事先打入银行账户内。
九、谎称提前发放助学金
骗子自称为教育局工作人员,可以对困难考生或者成绩优异考生提前发放助学金,再不领就要过期,然后骗子指挥受害人去ATM机转账。
十、低分能“跳档”录取
每年招生期间,都会有人自称有办法让不够一本线的考生录取到一本院校,不到本科分数线的能录取到本科院校。
十一、谎称有内部信息 夸大虚假宣传
某网站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一分不浪费”等等。事实上,每年高考工作中,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机构或个人并不掌握任何特殊的内部信息,夸大宣传是这类网站和人员一贯招揽客户的手段。
十二、谎称有内部人士 假冒专家身份
某咨询机构打出广告,称“与C9、985、211院校成功牵手”“著名部属高校权威志愿填报专家组成团队”。事实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该机构一些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匆上岗,还有一部分“志愿填报专家”并没上过大学,按照总部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更是对孩子前途的不负责任。
十三、谎称能精准指导 实则实施诈骗
有的“志愿填报辅导”APP和网站假借为考生“一对一”服务的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后,溜之大吉;有的伪造录取通知书,要求考生提前交学费;有的要求考生填写许多不必要的个人信息,或者发送带有木马的链接,造成个人隐私信息外泄。
【警方提示】
所有骗局都围一个“钱”字,凡是涉及钱财,考生及家长一定要高度警惕。遇到招生疑难问题,要通过正规渠道咨询核实,不要轻易将考生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信息交予他人。如果遭遇招生诈骗,要及时向招生机构和公安机关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