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到底怎么教育?孩子不爱理家长怎么办?如何安抚“处处跟我对着干”的叛逆子女?家长怎么看待学校、怎么看待孩子的喜好和兴趣?……
千万别小看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孩子成长中的关键节点可能就要错过,甚至给孩子一辈子的幸福埋下隐患。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殿军的观点,看看这位名校校长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孩子青春期不爱理你
你要学会宽容等待
孩子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充满刺激和喜乐,也充满忧虑、惶惑和烦恼,学生最需要扶植,家长的角色非常重要。
青春期不仅是学生的烦恼,也是家长的困扰。
如何安抚“处处跟我对着干”的叛逆子女?
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
这个时候你要回避和他直接的冲撞,有什么问题可以求助于老师和他的同伴,不要试图改变他。
你就记住,多做饭,把饭做好一点,少说话。
就这两句秘诀,你们母子或母女关系很快就会得到改善。
孩子喜欢吃什么你肯定知道,你应该做他喜欢吃的,做好了叫他来吃饭。
孩子不爱理你,你要学会宽容等待,过了这个阶段就什么困扰都没了,和他说话的日子还长着呢!
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收拾一下自己的屋子,不要在乎那一点点时间。
如果周边有一些特别优秀而且比他稍微大几岁的孩子,适当地让他们交流,有时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家的话他就听,你的话就不听,借别人的嘴说出你想跟他说出的话,这是一个间接教育法。
家长既要信任学校
也要及时观察自己的孩子
一个孩子的成长,教育的环境,基本上有这么几个:
家庭、社会、学校。
所以家校之间的合作,非常非常重要。我自己曾经也是家长,作为家长我觉得第一点要对学校充分信任。
学校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教育机构,老师是专职的教育者。
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比较准确,所以作为家长来讲首先从心理上应该非常的相信学校,相信老师。
当然不能因为相信学校了就不管孩子了。
我们也得及时的观察自己的孩子,毕竟学校是一个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组织,无法保证能兼顾到每一个孩子。
虽然我们一直说因材施教,但是也不能每个人都能单独去辅导。
那需要家长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及时跟学校沟通,跟老师建立联系,了解分析自己的孩子的情况。
如果孩子一切很正常,家长觉得他很阳光,很快乐,学习也很自觉,这个时候就不用管。
但如果他不是太自觉,有时候回来以后你感到情绪不太对,这个时候要及时跟老师沟通。
培训班要慎去
要为孩子的长远未来着想
有一个小孩儿特别喜欢生物,家长支持他观察蚂蚁、毛毛虫之类的,后来他觉得不懂数学就研究不了生物,家长又支持他搞数学。
对于这样一个有天赋的数学苗子,我们在中学阶段让他把高中的东西学好,没有让他去学习奥数、参加竞赛。
他感兴趣的内容,我请清华、北大的数学系教授给他指导。
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最终他获得了第五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的金奖,组委会评价说:“高中生的论文已经达到了研究生的平均水平。”
不要把他的天赋作为老师、学校的工具,做教育要没有功利心,为孩子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着想,不能只顾眼前的一点利益。
培训班要慎去,孩子在某个学科上严重偏科时可以找适当的多学点,不要让他掉队。
孩子要同时处理那么多学科,幼小的心灵、尚未成熟的大脑确实有点应接不暇,但是到高三所有的课一复习就上来了。
家长最重要的就是
支持孩子做感兴趣的事
我们知道每个人天生智力结构是不一样的,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这个理论也得到了基础教育和无数人的认可。
在这么多孩子中,有些可能擅长的是这方面,有些擅长那方面,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我们在强调共同教育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个性化。
如果学生在哪方面有特长,我们一定要系统地来支持他发展。
毕竟每个学生对学科知识方面,在未来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让孩子接触的广泛的信息,你才能知道孩子的兴趣在哪里。
有了兴趣之后,我们再培养,让孩子产生持续的兴趣,最后把兴趣变成特长。
杨振宁曾说过:
“我为什么走上物理这条路,源于我阅读了一本课外书,关于宇宙的奥秘和物理世界的奇妙的书,从那时候我开始下的决心。”
这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有时候改变一个人一生的选择,可能就是一本书,所以广泛阅读很重要。
对于家长而言,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们的喜好。
支持他喜欢的、感兴趣的方向,并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取得好的成果,家庭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
兴趣是人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条件,扩大舞台,走出校门,接触更多的事物,寻找到兴趣点。
舞台有多大,梦就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把孩子带到一个宽广的舞台里,让他有未来的梦。
教育是无边界的
不要把孩子束缚在校园里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但学校不是唯一的育人平台。
学校有围墙,教育无边界,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无处不在。
在清华附中,我们秉承这样的观念,特别喜欢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
我们曾带着学生一路坐着火车到敦煌,走一次丝绸之路;我们在国庆节期间还要带孩子们去远足,增长他的见识;
我们到内蒙古去放飞热气球,放到三万米的高空,把物理知识全部用上;
我们有一门课程叫《走进圆明园》,把课堂搬到圆明园,将历史、战争融合进去;
还有一门课程是《走进联合国》,把孩子带到联合国总部,和外交官进行交流……
每一个学科,每一种学习方式,每一部分内容对孩子的大脑来讲都是一种营养,省略了一门课程孩子就缺失了这个营养,他的大脑在这个维度上就不聪明了。
做教育不要太急功近利,单纯以考试为核心,考试外的事情一概不参与,其实是牺牲了孩子们变得更聪明的机会……
没有哪一种教育是一蹴而就的,让孩子多见世面、打开视野,才是对他的未来负责。
【写在最后 】
在校园里,希望孩子能认真学习;
在校园外,希望他能找到学习的意义。
唯有如此,孩子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综合型人才,找到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