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作为国内顶级的学府之一,能够考上这里的学生,都非同一般。很多人以为,考上这样的学校就是人生赢家了,殊不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虽身在浙大,但这里的学生从未停止过努力。
亚运会期间,有网友曝光了一段名为“凌晨的浙大”的视频。拍摄的是深夜十一点半的浙大校园。
照说这个时间大多数人都已经进入梦乡,然而浙大的教室中仍然有不少学生在埋头苦读。由于到了教学楼关门的时间,学校的保安也不得不出面,来到每个教室“驱赶”学生。
如果你以为这样就能让这些学子回宿舍睡觉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离开教室后,他们并没有选择直接回宿舍,而是在走廊中随便找了个位置继续学习。
画面一转,来到了浙大附近的小咖啡馆,这里也同样是“人满为患”。和想象中的不同,这里的学生并没有一边聊天,一边悠闲的着喝咖啡,而是坐在桌边,借着昏暗的灯光拼命学习。如果学累了,他们就会在桌子上小小地趴上那么一会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浙大不仅学生,有时候就连老教授也是凌晨才推个自行车回家。
作家红小猪有个观点,我很赞成:“有些人只看见了一流大学的一流条件,却不知道一流大学为何一流。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自信跟这个社会较量,他们的知识、眼界,乃至平日的生活习惯都促使他们有能力秒杀二流学校。”
是啊,知识改变命运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视野和习惯的较量。
01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拉开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各种习惯。
还记得《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王恒屹吗?6岁的他一举拿下了冠军,无论年龄还是资历都不出众的他,是什么让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王恒屹的家庭条件很普通,他的出众完全来自他自己的付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年幼的王恒屹从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爱朗诵,退休后也是社区里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她在家中也会常常跟着播放器,朗诵经典的诗词。
从小耳濡目染的王恒屹便对诗词产生了兴趣,开始朗读和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亦或是唐诗宋词等等,这些成为了他每天必做的事,日复一日的学习,他渐渐习惯了这种读背的习惯。
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王恒屹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
2019年,年仅5岁的王恒屹已经能背诵三百多首唐诗,一百多首宋词,这些铺垫让他在之后参加的中国诗词大会一举夺冠。
正是他这种日复一日的读背习惯,让他拥有了别人没有的超强记忆力,也是优秀习惯的养成让他不断突破自己。
02
知识改变命运的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和视野的较量。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讲过一个故事:
卖豆腐的老杨不愿让儿子上学,在他看来,人跟鸟一样,脑子越好使,翅膀就越硬,说飞就飞走了,怕豆腐坊拴不住他。
对于老杨来说,卖豆腐就是天大的事儿,除此之外,他一概不懂,也不愿意懂。这就决定了他这一生只能是坐井观天,眼光只围着豆腐摊转来转去。
朋友老马来劝他: “过去的县令老胡知道吗?现在专打家具卖,别人卖五十,他卖七十,上次一张八仙桌,被人花一百二的高价买走了!”
其实一张八仙桌没什么,八仙桌加上县令,它就值钱了。
这跟卖豆腐是一个道理,等儿子读了书,从县政府出来,再回头做豆腐,豆腐就成了老胡的八仙桌,值了大钱。
于是老杨赶紧把儿子送去读书,只不过让孩子读书并不是为了涨知识,还是为了卖豆腐。
有人问,为什么要上名校?
因为名校丰富的资源,可以打开你的视野,提升你的认知层次。
主持人白岩松有一次坐车颠簸9个小时,到内蒙古一所普通高校做讲座。
一个能容纳20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门口还有几百个学生挤都挤不进来。
参加完内蒙古的讲座,白岩松紧接着又去参加北大百年讲堂,路过告示栏,他看到了北大一周的活动列表。
那一刻,白岩松感到非常震惊:北大一周的活动,快要顶上内蒙古那所学校10年的。
去北大做演讲的都是什么人?
是业界精英、科学家、作家、国内外著名学者……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你的视野和见识怎么可能开阔不起来。
清华大学学生@肖菜菜说,清华大学是一个资源过剩的地方。
清华大学的音乐会、展览和讲座实在太多了,多到学生已经看不过来了。
而这些活动在普通大学一年只会举办寥寥几场。
学历提升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
对很多人来说,眼界的起点来自教育,而名校的教育将让你的眼界变得更宽,格局变得更大。
03
一个人的出身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下限,但教育却决定着他所能达到的上限。
眼界有多宽,你的格局才会有多大。
一个名校出来的学生,即便高学历已经不能对他的职业生涯有任何帮助,但他们在求学路上培养出来的各种良好的习惯,会伴随他们一生。
选择名校,不是为了毕业时的那点底薪,而是有胜任未来的底气,名校教给你的更不仅仅是谋生之道,而是有能力选择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与优秀的人为伍,你才会变得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