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教育厅发布的“高等学校设置事项公示”显示:
拟新设置长沙科技职业学院、株洲科技职业学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株洲科技职业学院)、衡阳理工职业学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衡阳理工职业学院)、郴州智能科技职业学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郴州智能科技职业学院)等4所高校。
建立新大学已经司空见惯,但其中3所校名带有“有限责任公司”却始料未及。
有网友不禁发问,“这究竟是办学校还是开公司?”
湖南首设营利性民办高校
其实,民办高校名字带公司是有章可循的。
根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相关要求:
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名称须在名称中明确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学校设立时可以向审批机关申请使用学校简称,简称仅可以省略学校名称中的公司组织形式。
湖南省此次拟新建的株洲科技职业学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株洲科技职业学院)、衡阳理工职业学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衡阳理工职业学院)、郴州智能科技职业学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郴州智能科技职业学院)的办学性质均为民办营利性。
这也是湖南省首次设置这类民办高校。
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据不完全统计)营利性民办高校并不多见,总共有22所。其中本科层次4所,高职层次18所。
上海地区的营利性民办高校数量最多,有6所,分别是上海建桥学院、上海立达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其次是黑龙江(3所)、贵州(2所)、广西(2所)。
从经营架构的角度来看,营利性民办高校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核心差异体现在产权制度的安排上。营利性民办高校采用企业化的产权配置模式,允许投资者依据相关法律条文对学校运营所产生的盈余进行分配,并且在招生政策、教学活动以及管理运作等多个维度上,拥有较为宽泛的自主决策权。
在资金来源上,营利性民办高校主要依赖学费、企业投资以及其他商业性收入,缺少非营利性高校能获得的政府资助、社会捐赠以及公益基金等支持。这类高校在决策过程中可能更注重成本效益和投资回报,例如倾向于开设热门的、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以获得招生优势等。
民办高校,危机显现?!
经过20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民办高校规模已经达到了可观的程度。
自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明确鼓励创办民办教育后,民办高校数量从2001年的124所增加到如今的799所(截至教育部2024年6月30日数据),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近28%。
特别是近十年(2014年至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民办高校的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从587.15万扩张至994.38万人,增幅近70%,培养规模非常庞大。
然而,飞速发展的民办高校在今年却出现了个别院校招生困难的现象。
媒体报道:
“在今年的高考录取中,很多民办大学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招生缺额,有些高校即使在多轮大幅降分补录,也依然招不满学生,广东某民办本科,2024年的招生完成率还不到一半。由于生源严重不足,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不得不裁员,民办大学的老师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其实在3年前的2021年,就有9所民办高校停止办学,成为我国史上关停高校数量最多的一年。再到今年媒体爆出的个别民办高校“招生寒潮”袭来。有媒体和网友将其归咎于出生人数降低,适龄人口减少。
生源危机确实存在,然而尚未蔓延到高等教育领域。从数据来看,我国自2016年迎来出生人口小高峰(1883万)后连年走低,到2023锐减到902万。2016年这批学生尚在小学阶段,更遑论生于2016年之后“人口萎缩”时代的人群了。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表示,根据预测,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在2032年之前将持续增加。
这也意味着高教领域还有10来年的“人口红利期”。当然,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以应对生源危机是应当之举。但民办高校的问题并非人口原因,有专家撰文表示,(招生不足)与自身办学行为和经营不善有关。
近年来就业压力剧增,如果民办高校文凭并不能为毕业生带来合适的甚至是一般的工作,考生和家长“弃民办,奔公立”的看法或许渐行渐多,直接导致个别办学质量不高的民办高校已经直面招不来学生的困境。而在未来生源减少之际,民办大学的挑战或许更大。
提升硬实力,增强生存力!
从高教领域的“人口红利期”来看,十年的时间看似漫长,但对于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高校却相当紧迫。
套用国足的经典台词,“留给民办大学的时间不多了”。
一方面,民办大学大多定位应用型高校,这就意味着多数民办大学应当强化定位,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学校整体质量的发展。盲目地扩张规模,增大招生或许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
西安欧亚学院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大众的多样性教育需求、产业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全国教育发展不均衡、财政经费有限等原因,能够真正面向社会和市场创造客户价值的民办高校依然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不论是民办还是公办高校,未来都会迎来生源大幅减少,招生竞争急剧激烈的时刻。彼时,具备强大生存力,能与公办大学一争高下的民办大学必然是特色鲜明,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卓越,能够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行业发展的学校。
另一方面,高校之间人才竞争异常激烈。
相比名声更响亮的公办高校,如何做好教师队伍建设,竭尽全力留下优质人才也是民办大学需要解决的难题。
支持教职工读博,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民办大学常见举措。
不少高校在支持教职工读博政策中,也列出了相应的限制条款,做到自我保护,例如山东某民办高校要求:未按规定时间报到、在服务期内辞职者,需退还享受的各项优惠待遇,学校将追缴由此而产生的职务职级晋升产生的收益,并缴纳违约金。
此外,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改善教师待遇也是稳定教师队伍的关键。去年6月,湖南民办高校长沙医学院发文称,该校5月教职工薪酬实现人均月工资上涨5000元,调增后该校3年及以上在校教职工月平均薪酬达16880元。
该校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涨薪属实,不是为了宣传,是盼望更多有志之士加盟学校。”
除了提升待遇薪酬以及出台优惠政策外,一些民办高校从精细化管理和打造教师发展平台入手,为教师创造有发展前景的就业环境。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深刻改变,高校未来必将迎来挑战。作为高教领域重要力量的民办大学,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无论是面向高端人才培养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持续创造社会价值,为学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教育,是能活在未来的关键。
而现在的布局正是未来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