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退出机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三尺讲台,是激发活力,还是徒增焦虑?当教师疲于应付考核与杂务,教育的纯粹又该何处安放?
负重前行的教育者
非教学任务成“不可承受之重”
“教育不是流水线,教师更非螺丝钉。”四十年前,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颗初心,教师尚能专注传道授业;四十年后,巡河巡山、填表迎检、扶贫助兴,却让教师成了“全能打工人”。
一位老教师痛心疾首:“如今老师忙的是‘狗拿耗子’,真正用在教书育人的精力,十不存一!”
教育本应是静待花开的慢事业,但如今,教师被迫在琐碎事务中“疲于奔命”。年终考核、末位淘汰、退出机制……层层重压下,有人自嘲:“备课成了副业,应付检查才是主业。”当教师连安稳觉都成了奢望,又如何能守护课堂的纯粹?
淘汰机制的双刃剑
是激励,还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淘汰机制不是终点,而是教育新生的起点。”
长顺县率先打破“铁饭碗”,初衷是优化队伍、激发活力。但政策落地时,争议随之而来:若考核标准模糊、评价体系功利,淘汰的究竟是“庸者”,还是被杂务拖垮的“心力交瘁者”?
一位教师直言:“我们不怕竞争,怕的是不公平的竞争。”当教案质量不如迎检材料“漂亮”,当教学创新输给表格填写的“效率”,淘汰机制反而可能扭曲教育的本质。更有人担忧:“若教师终日惴惴不安,谁还敢在课堂上大胆探索?”
回归教育初心
减负与改革需“温柔共生”
“负重前行的教育者,需要的是减负,而非加压。”改革势在必行,但唯有做到“三问”,方能真正激活一池春水:
一问行政减负:能否砍掉70%的非教学任务?让教师从“迎检达人”回归“教书先生”。
二问评价体系:能否以学生成长、课堂质量为核心?拒绝“材料漂亮,课堂荒凉”的形式主义。
三问保障机制:淘汰之后,是否有培训提升的通道?让“退出”不是终点,而是涅槃重生的起点。
教育需要静气,教师需要底气。唯有将减负落到实处,让考核回归育人本质,淘汰机制才能真正成为“良币驱逐劣币”的利器。
教育是国之大计,更是心之事业。打破“铁饭碗”不是目的,唤醒教育的生命力才是终极追求。
愿所有改革,都能以温柔之手托举教师初心;
愿三尺讲台,终能重归纯粹与专注。